当前位置: 洋县风光
国宝朱鹮
发布日期:2016/01/20  来源:   点击次数:0

秦岭精灵——朱鹮

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是朱鹮的乐园,洋县也被成为朱鹮之乡。
  朱鹮是稀世珍禽,它比人类历史要久远得多。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它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生存才50万年)。因此,朱鹮是难得的“活化石”。  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每年2月开始繁殖,目前,又有许多对朱鹮在忙着繁殖。  在我国境内曾经有14个省份有记录,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上将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  但20世纪60-70年代,各地均未遇见。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冬水田数量的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森林减少和人为干扰等原因,使得朱鹮对日益变化的环境难以适应,其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1978年,一份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紧急报告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关注。报告里说被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宝石的朱鹮已陷入灭绝的境地。日本的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已经死去,动物园里饲养的六只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中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之后就一直没有再发现朱鹮的踪迹,为了查明朱鹮在中国的生存情况,中国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在全国范围内对朱鹮及其可能存在的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考察队行程5万多公里,踏遍了黑龙江、陕西、甘肃等16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最后终于在1981年5月,在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从而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鹤群体”。  朱鹮又名红鹤、朱鸳、红脸鹤,被视为吉样之鸟。它的体长80公分,体重约1800克,通体白色,两翅与腹部及尾渲染着美丽的朱红色泽,使它们更加美丽动人,它若是在阳光下飞翔,便透着淡红色的光芒,恰似青山绿水间的一颗“红宝石”。嘴长约17厘米,尖端微向下弯曲,脸棵呈现红色。枕部有数十根柳叶状的羽毛延伸,形成羽冠。腿与爪亦为朱红色。喜欢栖于浅涧和稻田中觅食水生昆虫,多结伴成群翱翔。     

朱鹮以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以及起落时翩翩起舞的轻盈舞姿,为历代诗人所歌咏。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历终南山时,目睹朱鹮身姿华彩后就有感而发,写下《朱鹭》一诗,对朱鹮的特征和习性作了深动形象的描述:“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浴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  

朱鹮生活在水田附近及沼泽地和山区溪流附近,平时栖息在高大的树木上,寻找食物时,才到水田、溪流沼泽地上,鸣声似乌鸦。飞翔时,头向前伸,腿向后伸,鼓翼飞行。朱鹮的食物主要是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昆虫,还兼食植物性食物,如米粒、小豆、谷物、草籽、芹菜、嫩叶等。  朱鹮唯一选择了洋县,是因为洋县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洋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在朱鹮栖息地流长近百公里,年平均气温12~14度,降水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38天。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洋县特有的朱鹮食物互补条件,也给朱鹮留下了难得的最后一片乐园。根据朱鹮年周活动规律和栖息地特点,可把栖息地分为繁殖区、游荡区。繁殖区主要位于秦岭南坡洋县溢水镇境内,海拔840~1200米。此地沟谷幽深、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朱鹮每年从2月开始在此繁殖,到7月初,朱鹮结束繁殖期,带上心爱的宝宝迁到广阔的平川、丘陵地带,开始一年一度的游荡生活;游荡区位于汉江支流沿岸的丘陵坪坝区,海拔为450~670米,是朱鹮在山区稻田封垅后的主要取食区域。区域内河流水系密布,占栖息地总面积的7.8%,这些充分证明了洋县有良好的朱鹮食物互补性,是朱鹮理想的活动和觅食场所。1986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成立朱鹮保护区,2001年建立省级保护区,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2007年更名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总面积37549公顷。朱鹮自发现以来,为了使巢区林木和湿地资源不受破坏,洋县县政府先后采取限制农民使用农药、化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种植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朱鹮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经过30多年的保护,栖息地由当初的几平方公里扩大到1.3 万平方公里,覆盖洋县及周边多个县区,年繁殖增长率达到34%以上,总数达到2000只,洋县朱鹮及其后代已分布到日本、韩国、北京动物园、周至楼观台、宁陕、铜川、河南等地,朱鹮的成功保护已成为人类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成功典范。但是专家指出种群不超过两万只,依然是濒危鸟类,保护生态、保护朱鹮也依然是一项艰巨任务。(张恤民)

上一条: 油菜花海

下一条: 高速路出口